“沪派江南”六域八脉十二意象中,有这样一个试点,其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让沪派江南中除了“蓝脉”(水系与生物多样性)、“绿脉”(植物与生态)、“农脉”(乡村生态、生活与生产场景),还有了“文脉”(历史与文化传承),是“沪派江南”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试点就是上海市金山区的亭林。
本文可能是沪派江南系列里“不常见”的一篇,里面没有一幅蓝绿基底相关的辞藻与图片,却有可能带你领略“沪派江南”源远流长的“文脉”之旅——《亭林雅集》。
“字”在亭林!
文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文字,让中华文明得以保存至今;文字,也是世界公认鉴定“文明”“三要素”之一。亭林,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如果要为“沪派江南”《亭林雅集》作一篇序,那一定要从文字开始。
“沪”
我们知道,“沪”是上海的简称。
当你每天在上海看到这么多“沪”字开头的车牌号,你可以告诉小伙伴一个秘密,“沪”字与金山区亭林镇有关。
沪字源于繁体字“滬”字,“滬”字除了顾名思义的水意左偏旁,右边的“扈”字,顾野王在其所著《舆地志》中,进行了详细的注解:“插竹列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而没,潮落而出,鱼蟹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曰扈。”在此基础上,加了三点水成了“沪”字原型之“滬”。可以说,“滬”字不仅体现了上海沪字之源,更是上海先民生态、生活、生产高度融合的生动写照。而顾野王著《舆地志》,阐释“扈”字之地,就在亭林镇。
“亭林”
“亭林”,既是地名,也是人名,却都源自亭林镇。单凭“亭林”二字,古今闻名近千年,很多历史名人与“亭林”有关!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明末清初三大儒”的顾炎武,号“亭林”,此“亭林”和亭林镇颇有渊源。“江东孔子”的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居于亭林,当时顾野王因修筑凉亭,在林内著书立说,一时兴起江南士族文人慕名前来雅集,后被世人将此地称为“亭林”。而顾炎武因追慕前贤顾野王,并居亭林镇,所以号“亭林”。
明代顾炎武、顾正谊,三国时期的顾雍
顾野王
号“亭林”的历史名人还包括明代著名画家、亭林顾氏后裔顾正谊。最早在亭林出名的,让亭林镇成为“风水宝地”的“大咖”,是顾野王的先祖,三国东吴丞相顾雍。顾雍曾居于此,一时之间,亭林顾氏逐渐声名鹊起,成为“陆顾朱张”江南四大姓之一,代表了江南地区的书香门第和世家望族。如果你是“顾”姓的上海人,建议你可以到亭林寻根,因为上海最早的顾姓就在亭林镇。《玉篇》,一部研究文字的传世经典巨著
亭林人顾野王所著《玉篇》
亭林人顾野王所著《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楷书字典,是对许慎《说文解字》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有着极其巨大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一直都把《玉篇》作为学习汉语的重要教材,是中华文明亘古传承的重要见证,在东亚传播与影响既广且深。汉字是中华民族粘合在一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世界文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使顾野王的《玉篇》,具有从区域性乃至世界性的格局和视角,研究中华文明价值的意义。
《玉篇》其实离你很近,逼着你查字典的“龙行龘龘”就是出自于《玉篇》。
亭林那些“看不懂的字”
亭林的良渚文化遗址,作为环钱塘江区域大良渚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作为江南核心区域之一的历史见证。亭林遗址出土陶罐是良渚文化在不同阶层的重要补充,和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文物一样,都装饰有各种神秘的符号和图案。这些符号有象形、会意等多种形式,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之一。
国际考古界认定文明需要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可见文字在考古中的重要性。亭林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证明了上海有着近5000年的文明历史,在亭林出土的一件件陶器等考古文物中,这些文字含义虽然我们至今无法破解,但是让我们能感受到上海前先民的闪耀智慧,如浩瀚的星空,打开了我们的历史长河,为上海文明史上推至近5000年前。
结语
笔者认为,“沪派江南”由“纵横”两大维度组成,“横向”将从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的全方位覆盖组成“上海特色江南百景图”;而“纵向”将从上海的文化与历史,为沪派江南拉升了其历史厚重的承载量,是上海寻源历史,追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沪派江南亭林雅集,如广茂江河中激起的一层涟漪,为上海追寻“沪派江南”的历史之根与文化之魂,展开无限的联想。
“字”在亭林,亭林自古就在,为上海“铸魂”“沪派江南”!
(亭林松隐风貌单元“三师联创”团队: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城策行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撰文:方春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