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就台湾当局宣布在印度孟买新设的办事机构正式运行发表谈话,表明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建交国同台湾地区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接触和往来,包括互设代表机构,已向印方提出严正交涉,敦促印方严格遵守一个中国承诺,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不同台湾地区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防止干扰中印关系改善进程。
其实早在2023年7月5日,台湾当局外事部门就宣布,将在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设立所谓“驻孟买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以深化台印交流合作。在筹备了一年多时间之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刚刚开展“联合利剑—2024B”演习之后3天,所谓“驻孟买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就正式宣布开张,其时间选择相当微妙。并且,其“外交官员”在开张讲话中宣称,新设机构是其“新南向政策”和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对接和互动的成果。台湾当局企图与印度相互勾连,借助印度制衡大陆,向大陆示威的嘴脸暴露无遗。
但印度政府对该办事机构正式运行表现相对低调,在台湾当局的新闻报道之中只有一个印度前国会议员苏吉特·库玛尔(Sujeet Kumar)出席。这可能与印度方面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印关系有关。但该办事机构正式运行这个事情本身,与莫迪今年6月赢得大选之后就与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展开互动,声称期待加强印台关系并深化经贸与科技伙伴关系的意向是一致的。
自2016年台湾蔡英文当局为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推出所谓“新南向政策”以来,印度成为其政策的“重中之重”,台湾当局积极推动台湾企业对印投资。“新南向政策”在推动台企将印度视为一个潜在的、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已成为台湾当局所谓“对外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其在亚洲制衡大陆的长期力量。
蔡英文当局和赖清德当局的做法对于印度政府来说求之不得。印度已将中国定位为“最大的战略威胁”,希望能够与各种反华势力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以制衡中国,并企图在经济、军事及国际政治影响力等各方面赶超中国。一方面,印度外交一贯喜欢上挂下联,台海问题是其向中国施压,在对华关系中获得好处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印方不断在台海、涉藏、涉疆、南海等问题上挑战中国底线,甚至企图挑战一个中国红线,逼迫中方在边境纠纷及其他问题上让步。但到目前为止,印度还不敢突破一个中国红线,只在玩弄“擦边球”。
另一方面,印度莫迪政府希望能够发展“印度制造”,利用中美战略竞争所造成的全球产供链调整的机会,弯道超车,在经济上超越中国,台湾企业的产供链转移成为印度发展“印度制造”的主要引擎之一。2018年,印台更新“双边投资协议”后,台湾地区对印投资大幅增长,苹果公司的主要供应商富士康引领了这一波潮流。根据印度方面的统计,当前有260多家台湾公司在印度开展业务,累计投资50亿美元,创造17万多就业岗位;台湾与印度的双边贸易额从2016年的50亿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82亿美元。台湾当局在孟买设立第三个办事处,是试图推动台印关系进一步靠拢升级的表现。
台印当局企图推动关系进一步升级的牺牲品很可能是台企。对台企来说,其在印度的发展远非一帆风顺。2020年12月,纬创资通在印度的装配工厂发生工人暴动,损失高达712万美元。2021年底,富士康在南印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的工厂遭遇工人因劳资纠纷而举行的大规模罢工。2023年5月,在经历一系列劳资纠纷、医疗事故与印度政府的行政处罚后,纬创资通宣布整体退出经营了15年的印度市场。
事实上,几乎所有在印外企都“难逃一劫”,国际社会将印度称为“外企坟场”毫不夸张。谷歌、亚马逊、诺基亚、三星均曾遭遇数十亿的“天价罚单”。最近一段时间的三星印度工厂罢工、罢工工人要求岗位世袭的奇葩新闻又为跨国企业在印度的遭遇增加了新的谈资。
前段时间,印度政府部门提出希望重新开放中企到印度投资,印度人对针对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所采取的过早的“惩治”行为感到惋惜,认为应该等更多的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帮助印度建立更加成熟的产供链之后再采取打击措施。只要印度的营商环境和投资体制不发生重大转变,“小米”、vivo等大陆手机制造企业所遭受的待遇,台企将来必将遇到,只是早晚的问题。
(作者刘宗义 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