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是一部蓬勃丰沛的历史文化文本,需要不断深入、挖掘、研读、采样。
澎湃新闻获悉,“风正一帆悬——中国艺术研究院长江主题艺术展”近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云上美术馆呈现。展览展出中国画、书法、篆刻、油画、雕塑等作品共102件(组),呈现了艺术作品中长江沿岸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之美。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长江”为主题,分为“咏情”“览江”“述今”“思往”“足迹”五个板块。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成介绍,长江与黄河的江河互济,共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从这个意义上看,长江文化是一部蓬勃丰沛的历史文化文本,需要不断深入、挖掘、研读、采样。
展览现场
2024年4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启动了长江主题创作实践活动,形成了主题论证、多地考察、写生探访、艺术创作、综合展览等多个工作板块,调动全院力量,精心策划、统筹协调,先后组织艺术家130余人次分赴重庆、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开展了院里近年来规模最大的集体考察采风写生活动。
此次展览像是艺术家们分组考察、各自感悟后的“会师”。艺术家们领略到长江沿岸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历史文化之美,并以此为底色创作出题材广泛、风格各异的作品。
陈平《大江》
阮梅《三峡:远航》
“咏情”和“览江”作为展览的起始单元,以长江流域多姿多彩的人民生活为题材,作品不仅描绘出新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也刻画了长江儿女坚韧乐观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呈现出长江地区壮丽秀美的锦绣河山,山川的雄浑、江水的澎湃,在画家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律动。艺术家们用墨彩写下对长江最深情的告白,带领观众穿越万里长河,感受恢弘壮丽的造化奇功。
孙文刚《火红的年代》
张见、刘瑶、王昊《瓷韵》
关于长江的艺术创作,是一幅幅流动的历史与自然的壮美画卷,它是水的流淌,也是文化、情感与梦想的汇聚。除了绘画作品,雕塑作品也在力求捕捉长江那既磅礴又细腻、既古老又现代的多重魅力。
孙龙本《诗满峡江》
艺术家们从长江的流动中寻找灵感,创作出形态各异的雕塑作品。有的雕塑以抽象的形式,模拟长江水流的动态,展现出水的柔美与力量;有的则以具象的手法,刻画出长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如码头工人、商贩等,再现了长江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有雕塑以历史人物为创作主题,以材质独有的特性凝固那穿越千年的风雅瞬间。
刘松《向天问》
刘锐《长江水》陶瓷
在画布上,长江被赋予了千变万化的色彩。晨曦初照时,江面泛着淡淡的金色,远山如黛,渔舟唱晚,画家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宁静致远的意境。而当夕阳西下,天际线被染成橘红,江面波光粼粼,则是另一番壮阔的景象,画家用浓烈的色彩和大胆的构图,展现长江的豪迈与不羁。更有艺术家聚焦于长江三峡的奇峻,以线条的刚柔并济,描绘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张勉《太阳出来喜洋洋》
“述今”单元,就以多彩的画卷展现了长江沿岸城市建设的时代新貌,艺术家以创新之眼为笔,都市繁华为幕,勾勒出璀璨夺目的长江城市天际线。
皋翱《上海的只言片语》
郑庆余、籍洪达《钓鱼城》
谢岩《千年守望》
展览的“思往”则以不同题材回溯长江流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艺术家们穿越时空隧道,以历史为墨,文化为纸,书写出长江流域的千年沧桑;“足迹”板块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长江主题创作实践活动纪录片、纪实照片为主要内容,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考察采风时的生动场景。
各种书法 篆刻作品
各种书法 篆刻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们跨越长江上、中、下游,从重庆的山城夜色到武汉的江城繁华,从宜昌的三峡奇观到荆州的古城风韵,从南昌的英雄故事到景德镇的瓷都魅力,再到南京的千年古韵,艺术家们用脚步丈量着长江流域的广袤大地,用心灵感受着这片热土的深厚底蕴。在为期一个月的考察采风活动中,艺术家们分组分批出行,收集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一手资料,最终创作出百余件反映长江时代风貌、历史传承与精神内涵的优秀作品。集中呈现于展厅的一幅幅书画、一方方篆刻、一件件雕塑、一首首诗曲,都凝聚着艺术家们的点滴观察,切身体验。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0月28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